在今年的两会上,代表委员们谈起2012年的钢铁行业,涉及的热词里少不了“低利润率”。说起行业极低的利润率,“疯狂的石头”也是个避不开的话题。
2012年,62%品位的铁矿石均价为129.99美元/吨,而三大矿山的开采成本却只有40美元/吨左右,即使算上海运成本,这三大矿山运到中国的每吨铁矿石也至少有80美元左右的利润。据海关总署统计,2012年全年,我国进口铁矿石总量达到7.44亿吨。其中,从巴西和澳大利亚进口的总量约为5.63亿吨。粗略估算,2012年三大矿山仅靠出口至中国的铁矿石获得的毛利润总额就达400亿美元左右,折合人民币约2500亿元。同样的2012年,我国钢铁行业全年利润率仅为0.04%,23家大中型钢企亏损金额达到289.24亿元人民币,所谓天壤之别,也不过如此。
在2012年全球经济低迷、下游需求走弱的大背景下,同处钢铁产业链,一个暴利,另一个却亏损,更加明显地折射出钢铁行业健康发展的“瓶颈”。
三大矿山号称其采用的定价模式依据的是所谓“科学”的普氏指数,但事实上,这种“科学性”十分令人怀疑。
首先,该指数编制时选取的成交样本量非常小,不具有代表性;其次,据业内监测机构监测,在其选择的成交样本中,交易对象几乎总是较为固定的几家大贸易商,同样不具有代表性,从而使其可信性大打折扣。此外,海外矿山垄断巨头还通过控制海运量和发货速度、不合理竞拍、市场炒作等方式人为操纵拉升铁矿石价格,牟取暴利。
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、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3月4日公开表示,中国每年进口近8亿吨铁矿石,却没有话语权、定价权。这无异于被国外垄断矿山企业“掐住了咽喉”。之所以如此,从根本上说是我国钢铁业未能掌控资源渠道。
那么,中国钢铁企业应该如何打破资源“瓶颈”呢?归纳两会期间代表、委员等业内人士的观点,有以下几点:
第一,国内钢铁企业应该更加积极“走出去”,通过股权收购、资产收购、合资合营等方式到海外找矿,以打破国外矿山对铁矿资源的垄断。目前,我国的海外权益矿占进口铁矿石的比例还很低。国内已经有很多企业,如宝钢、武钢、鞍钢、首钢等,纷纷在国外投资了权益矿项目,随着这些项目逐渐投产,海外权益矿比例将逐渐上升。此前,有业内人士预计,2015年中国海外权益矿产能将达到2亿吨。
第二,在遭遇国外矿山企业的不正当竞争时,企业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。两会期间,有代表提出:“进口铁矿石的高价位,给钢铁生产带来了沉重的压力,直接影响钢铁行业的生存与发展。钢铁行业要拿起法律武器,维护我们的正当利益。”就目前而言,最为迫切的是国家要完善相关法律条款,使企业在利益受到不正当侵害时“有法可依”。
第三,积极发挥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的作用,带动更多的企业和供应商在平台完成交易,促进形成合理、透明的铁矿石交易机制,为形成较为合理的铁矿石定价机制奠定基础。目前,现货交易平台的交易量在逐步上升,只要国内企业同心协力,有希望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平交易平台。
第四,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,推进兼并重组。这是打破资源垄断的根本途径。对企业而言,通过兼并重组,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后,可以通过统一的采购平台,统筹规划铁矿石等原燃料的采购,优化资源配置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成本带来的压力。
钢铁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竞争性行业,但是“兄弟阋墙,外御其辱”。面对不公平的铁矿石定价和交易模式,面对惨淡的经营形势,拼命扩产打价格战的戏码还能再演多久?国内企业必须联合起来,团结一致,致力于构建一个公平、合理的铁矿石定价机制,改变铁矿石资源供应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。